制冰机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网红爆款”静待花开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制冰机行业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4.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2.9亿元。其中,民用、商用、工业制冰机市场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较低,仅有14%。从产

近年来,全球制冰机行业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4.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2.9亿元。其中,民用、商用、工业制冰机市场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较低,仅有14%。从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制冰机企业主要处于生产环节,自主品牌的全球影响力相对较弱。在全球制冰机市场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中国制冰机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全球市场加大布局力度。

欧美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全球制冰机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与欧洲地区。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北美和欧洲制冰机市场规模合计为136.3亿元,占比超过全球整体市场规模的一半,约为64%(见表1)。

究其原因,某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北美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加之该地区“冰块使用文化”普及程度高,工业生产、商业设施、家庭生活等领域对于制冰机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制冰机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在全球制冰机市场中的占比较低。2024年,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为29.8亿元,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仅为14%。分析中国制冰机市场占比偏低的原因,某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冰块使用文化”不够盛行,对制冰机的需求不高。但是,他也强调,在供给侧,中国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制冰机供给国家之一,所生产的制冰机出口到全球各地,且近几年出口额持续增长。

在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驱动下,全球制冰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据预计,到2028年,全球制冰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72.0亿元,2024~2028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3%。

用途广泛,民用、商用机型占据市场主流

按照用途分类,制冰机可分为民用、商用、工业用、医用及其他用途。其中,民用和商用机型占据市场主流。

民用制冰机主要用于办公室或家庭等场景。回顾民用制冰机的发展历程,在低成本、小型化制冰机出现之前,即使在用冰文化盛行的欧美市场,居家场景用冰主要通过商超渠道直接购买,或者使用冰箱制冰,冰块获取的便捷性、卫生状况不佳。最近十年,由于制冷设备领域技术进步和设计理念的转变,小型民用制冰机技术发展逐步成熟。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制冰机价格大大降低,成为一种极具实用价值和性价比的新型小家电产品。民用制冰机以便捷卫生、节能环保、即制即用、场景适配性强等优点,逐渐改变了居家用冰的习惯,民用制冰机在欧美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高。但是,据估算,到2024年底,美国民用制冰机的市场渗透率仍不足10%,其他地区则更低。总体而言,民用制冰机仍处于市场导入期,仅作为一种新兴的小家电。

民用制冰机的生产商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制冰机企业凭借较为成熟的生产流程、服务标准、销售渠道以及价格控制能力获得很高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民用制冰机厂商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通过设计研发实力、性价比策略快速抢占民用制冰机的市场份额,通过ODM或OEM模式成为欧美市场知名制冰机品牌的主要供应商,涌现出了惠康、新宝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制冰机厂商。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民用制冰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民用制冰机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9.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4.9亿元,2019~2024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8%。未来,随着亚太等新兴市场的经济水平持续上升,民用制冰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到2028年,全球民用制冰机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7.9亿元(见表2)。

商用及工业制冰机市场呈现“技术驱动”和“品牌集中化”两大特点。

全球商用制冰机头部企业多集中于欧美及日本地区,如美国的Manitowoc(万利多)、意大利的Scotsman(斯科茨曼)、日本的Hoshizaki(星崎)等,这些地区的商用制冰机主要用于餐饮、商超、茶饮咖啡店等各类场景;中国厂商则通过成本控制和本地化服务在中小型商用场景中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

在市场端,商用制冰机产品在全球制冰机市场的占比最高。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球商用制冰机的市场规模为109.5亿元,占全球制冰机市场规模的比例为51.4%。目前,国内商用制冰机市场份额主要被国际品牌占据。近年来,随着国内茶饮行业快速发展,适用于奶茶店、咖啡店的商用制冰机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民用制冰机厂商、工业制冰机厂商纷纷进入商用设备市场。

工业制冰机对稳定性、定制化的能力要求较为严苛,早期头部企业多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机械加工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制冰机供应商依靠专利技术和系统集成经验建立了一定的壁垒。近年来,国内制冷设备厂商如雪人股份等在工业制冰设备及系统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医用制冰机是指专门用于满足外科手术、医疗物品冷藏、组织器官冷却等医用需求的制冰机,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生物制药、科学实验、无菌实验室、手术医疗等。由于医用级制冰机面向的下游应用场景具有特殊性,制作过程通常会采用符合相关卫生规定的高制造标准和使用要求,一直以来国内医用制冰机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

中国市场快速扩张,民用产品有望进阶为“网红爆款”

中国制冰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制冰机内销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的差别,用冰文化尚未在大众消费者中普及。近年来,国内茶饮店快速发展,推动消费者用冰习惯的养成,除了餐饮、商超、茶饮等商用场景的应用快速普及,制冰机在家庭、办公室等场景的渗透率也逐步提高,民用制冰机已成为新兴的小家电产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制冰机内销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9.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亿元。未来几年,预计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仍将稳步扩张。

按用途分类,目前,国内制冰机市场规模占比最大的是商用制冰机,民用制冰机占比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家庭、办公室、学校等场景的自制冰块消费习惯尚未养成,所以国内民用制冰机消费仍处于导入期。

但是,业内非常看好民用制冰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与空气炸锅、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等近年来兴起的网红家电产品相比,民用制冰机仍然属于小众产品。随着小型化制冷设备的技术进步,新型民用制冰机已具备方便快捷、智能时尚等天然网红属性,同时年轻消费群体饮食习惯也在变迁,小型民用制冰机有望成为新的“网红爆款”产品。

未来,中国民用制冰机内销市场规模增速将超过制冰机行业平均增速。到2028年,中国大陆民用制冰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见表3)。

中国厂商竞争力逐步提升

除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冰机厂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在提升。据了解,通过多年的市场开拓与维护,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制冰机厂商在国内市场采用自主品牌模式,实现了从设计开发、产品生产到品牌服务的全价值链运作,并通过ODM或OEM模式快速开拓国外市场,收获品牌溢价,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中国制冰机企业快速崛起,中国制冰机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已经能够替代进口产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制冰机企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能力,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另一方面,中国制冰机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已经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小型民用、商用制冰机领域,国内企业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生产规模、供应链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基本替代进口产品的同时,还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成为全球民用制冰机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部分国内制冰机厂商开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全球化布局。

未来,中国制冰机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占有更高的份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布局:

满足中国本土高端市场的需求,替代进口产品。在商用制冰机、工业制冰机、医用制冰机等中大型制冰机和特殊制冰机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主要依赖进口或国际品牌的国内工厂,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仍有待加强。面对中国市场持续上升的需求,中国制冰机厂商应该通过持续研发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制冰机产品从低端向高端不断迈进,并加大自有品牌的建设和培育,使得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优化产品结构以不断扩大应用范围。随着制冰机在一些新兴领域发展迅速,如医用制冰机在医药产品储存及手术过程中的局部组织或器官冷却中的应用,海水制冰机在海鲜运输和储存环节中的应用等,未来越来越多的制冰机厂商需要通过丰富的产品功能、优化的产品结构来扩大应用场景,在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不断加大投入,拓展企业经营规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通过多元化营销培育“爆款”产品。目前,中国制冰机品牌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占据了重要地位,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初步培育了制冰机市场。但相比于空气炸锅、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等近年来的爆款家电产品,目前制冰机仍然属于小众产品,国内头部制冰机厂商需要通过更加有效的营销方式引导办公室、家居环境的用冰习惯,打造“爆款”产品。

海外市场多元化扩张。近年来,中国制冰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目前中国制冰机企业已通过为欧美品牌代工或借助跨境电商渠道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跨境电商渠道销售增长迅猛。但今年以来,美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未来国际贸易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制冰机厂商需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开发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其他市场的潜在需求,培育自主品牌,持续打造更加多样化的出海方式和路径,逐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发展新空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