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手机电量的焦虑,似乎频繁出现于现代人身上。
其实,电量焦虑并非医学定义的临床疾病,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常表现为对手机低电量的过度担忧。
为什么你会为低电量感到焦虑?
01
1%电量引发的 大脑故障
无聊时刷手机,不开心时刷手机,压力大时也刷手机 为什么人们对手机如此着迷呢?很多人的回答或许都是:手机使我快乐。
人的大脑中有这样一个 奖赏回路 ,它由纹状体、前额叶和岛叶组成,这个复杂的神经回路具有处理奖赏、动机、情绪等的功能。 奖赏回路 涉及多种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DA)、 -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多巴胺 这种快乐物质让我们对每个点赞、每条消息都欲罢不能。
当我们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时,信息、游戏、视频等的刺激会激活奖赏系统,使得大脑释放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感。手机满电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处于较高水平,快乐似神仙;电量快要耗尽,大脑则会拉响焦虑的警报。
02
1%电量带来**的** 生存困境 :我没办法生活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手机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已经高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承载着支付、出行、社交等核心生活功能。人们基本每天处在手机不离身的状态,没有电的手机却和一块板砖无异。
对于很多人来说,电量的降低也意味着生活掌控感的消失:无法继续获取信息,无法购买物品,无法和朋友沟通
这种电量耗尽带来的 数字断联 会激发生存焦虑。耶尔德勒姆等人在2015年提出,这种焦虑源于四大生存需求被切断
沟通需求
和他人产生联结的需求
获取信息的需求
享受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03
1%电量带来的 断联恐惧 :永久在线才会安心
现在,人们足不出户,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联系到天南海北的家人、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能通过手机交流。失去手机就意味着失去了它所连接的社交圈、朋友圈,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
逐渐降低的电量意味着可能错过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个不断缩小的电量百分比,本质上是我们对 被他人和世界遗忘 的深层恐惧。
如何与电量焦虑共处?
01
科学充电指南
很多人的电量焦虑来源于手机电量掉得飞快。可是换了一个新手机,用了没多久就又觉得不经用。这或许是你的充电方式出了问题。
误区一: 手机电量耗尽再充电
深度放电(电量耗尽)会加速电池老化,不要等到电量预警再充电。
误区二: 边玩手机边充电
玩游戏等大电流操作会带来电池温度的升高,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充电时最好让手机散热 休息 一会。
误区三: 使用没有保障的充电器
非原装充电器可能输出不稳定,劣质产品甚至有安全隐患。
02
手机省电的小TIPS
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但也不是说就得整天抱着不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希望在用得着它的时候,它能电量满满。这里有一些简单又实用的手机省电小窍门,希望能帮到你。
合理调整屏幕亮度
启用自动亮度调节,既可以保护眼睛,又可以节省电量。
关闭不必要的功能
不用时关闭GPS、蓝牙、NFC、Wi-Fi。关闭非紧急应用的推送通知和应用自启动。关闭APP不必要的同步。
开启省电模式或飞行模式
安卓和iOS均提供省电模式,开启后会限制性能与后台活动,但不影响基本功能的使用。夜间或无需网络时开启飞行模式。
终极心法:减少手机依赖
说到底,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工具,而非我们生活的全部。没了手机,我们的日子照样能过。如果你一看到手机电量低就焦虑得不行,或许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办法。
设置远离手机时间
有意识地和手机断联,比如用餐、睡前的1小时远离手机,这样可以慢慢习惯没有手机的日子,也就不用为电量过度焦虑啦。
用替代品重建 断电安全感
找些替代品来让自己安心,比如看几本纸质书、听听收音机,或者培养其他爱好,跟这些替代品待一会儿,慢慢就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了。
为什么现代人如此害怕 断电 ?
那1%电量警示的
不仅是电池的耗尽
更是我们对数字世界过度依附的生存状态
下次充电时
不妨试试关掉手机屏幕
或许你能发现生活更加美好了!
0 条